跳到主要內容區

【教師分享】歐洲視覺知覺研討會與浪漫萊茵河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10-02

歐洲視覺知覺研討會與浪漫萊茵河

撰稿:田意民副教授 中山醫大心理學系

參加國際研討會不只是交流研究的機會,也能在旅途中親身感受各國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生活。這些經驗讓我們開拓視野、增廣見聞,同時也幫助老師和學生一起提升國際觀、價值觀和生命觀,並培養品德、品質與品味。

歐洲視覺知覺研討會(ECVP)是視知覺領域最重要的國際研討會之一,今年ECVP 2025在德國美因茲(Mainz)舉辦。美因茲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大學城,約翰尼斯·谷騰堡-美因茲大學(Johannes Gutenberg-Universität Mainz),簡稱美因茲大學,以活字印刷術發明人Johannes Gutenberg之名為大學命名,擁有超過三萬名學生與 4,500 位科學家。城市位於萊茵河畔,四周環繞著世界知名的葡萄酒產區,同時擁有許多文化遺產,市中心保留木骨架老屋與壯麗的美因茲大教堂,展現濃厚的歐洲風情。

研究發表

這次會議我的實驗室和合作者共發表了4篇研究成果,其中兩篇是今年臨床心理學碩士班新出爐的碩士論文(林姿菲、林品妘),研究主題涵蓋了身體知覺、體現經驗、情緒調節、特質焦慮、情緒臉孔辨識、身形不滿意、身形扭曲、社交媒體等議題,研究方法採用了標準化心理測驗量表、評定作業、電腦化行為作業、心理物理學分析、EEG/ERP腦電波分析…等。研究獲得熱烈回響,主要是我們的研究結合了許多視覺與知覺任務和臨床心理議題,儘管基礎視覺與知覺的探討仍是主流領域,視覺與知覺在臨床應用的議題在近年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研究對象的個別差異反映在視覺與知覺的處理歷程上。

  1. Stand tall, feel bright? How bodily affordance and the experience of embodiment shape emotion Regulation (林品妘碩士論文)
  2. "Why So Serious?"—Unraveling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Emotional Face Detection in Trait Anxiety(林姿菲碩士論文)
  3. Do You Like Your Body? Exploring Body Dissatisfaction and Body Size Distortion Through Eye-Track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Idealized Bodies on Social Media
  4. The Influence of Trait Anxiety on Emotional Face Perception: A Probit Function Analysis

   

學術與專題活動

大會安排了兩場主題演講,由荷蘭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的 Astrid Kappers 教授Perception Lecture主題演講「探索觸覺知覺」。她的研究聚焦於觸覺知覺的系統性探索,並回顧數十年來的重要發現。另一場 Spotlight in Vision,由德國 Giessen 大學 Roland Fleming 教授主講,主題「Visual Percep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他以哲學反思方式回顧數百年的視覺知覺研究,指出尚待解決的挑戰,並強調在 AI、機器人與生物醫學發展下本領域的角色,提出未來研究建議。演講兼具歷史省思與跨領域展望,極具啟發性。

此外,會議還有多場專題研討與海報發表。社交活動如 Welcome Reception、Illusion & Demo Night、Conference Dinner、PerceptioNite與 Farewell Party等讓與會者在豐富多元的活動中自由交流。大會也邀請了德國著名知覺錯覺心理學家Prof. Bernd Lingelbach來展示錯覺,Lingelbach教授在德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錯覺小屋(the Barn),裡面收集很多錯覺的材料,曾接受德國國家電視台專訪。

Lothar Spillmann 教授紀念研討會

研討會為紀念Lothar Spillmann教授對視覺知覺領域的終身貢獻。已經87歲的Lothar是我們的老朋友! 實際上,Spillmann教授的學術地位極為崇高,他是本研討會ECVP的創辦人之一。他曾任教於University of Freiburg(1971~2005),2009年應許儷絹老師之邀前來位於台中市的中國醫藥大學擔任客座教授 (2009 -2012),期間他開設多門關於視覺知覺與神經科學的課程,中山醫學大學的師生也有幸享受大師薰陶。他將歐洲完形心理學Gestalt的理論與研究引入台灣,展現心理學大師嚴謹又開放的學術風範。其後他以客座教授身分活耀於台灣、香港、上海、日本為主的亞洲學術圈,促成亞太與歐洲視知覺領域密切的交流,時至今日,台灣學者都是ECVP最大的學者團隊之一。

研討會中,Birgitta Dresp回顧Spillmann 教授畢生對Gestalt Law的研究,特別著重於「對稱性法則」對於圖形–背景分離的影響,顯示雙側對稱在圖形–背景分離的腦機制中扮演關鍵角色。

Chiahuei Tseng(曾加蕙)介紹了與 Spillmann 教授合作「香港山頂纜車錯覺」研究的經驗,他們真的將設備搬到香港纜車中做實驗,當運動與傾斜同時存在時,人類對「直立」的感知會受干擾,實驗結果顯示視覺與非視覺線索共同影響垂直感知。科學研究並不侷限在實驗室,現象發生地就是最佳的實驗場域!

Frederic Devinck與Spillmann 教授探討的「水彩效應」(Watercolor Effect, WCE),即當一個淺色邊界被深色邊界包圍時,內部區域會被內側顏色填充成為均勻色彩。他回顧了行為實驗與大腦照影fMRI一系列研究成果,對理解顏色填補的神經機制提供了新視角。

John Werner分享與 Spillmann 教授 25 年來的合作,推動了對比顏色、光暗適應、色覺、感受野組織、長距交互作用等經典研究,他推崇Spillmann 不僅在研究上有卓越貢獻,也積極促進國際合作與歷史傳承,真正展現了完形心理學「整體大於部分總和」的精神。

研討會的壓軸由Spillmann教授親自發表感言,他特地穿著印有Taiwan的T-Shirt上台。Spillmann教授的言詞謙卑、充滿對生命中遇到的人、事、物的感激,回顧了他遍及全球的學術足跡、與他共同研究和發表重要理論的同儕和學生們,尤其在台灣渡過了充滿友誼和樂趣的美好時光。最後,他非常感性地感謝父母、家人對他的包容與支持,讓他投入終身不悔的學術生涯! 在全場起立致敬的鼓掌聲中,Spillmann教授正式向視覺與知覺的學術圈告別,這真是ECVP2025最令人感動的時刻!

浪漫萊茵河

這次德國行,我們特地提早到Freiburg 拜訪Lothar教授,他帶著我們參訪University of Freiburg以及著名的佛萊堡大教堂(Freiburger Münster),佛萊堡大教堂真是文化瑰寶,西元1200年興建至今,歷經二次大戰,在幾乎夷為平地的佛萊堡市倖存保留下來,在最黑暗的歷史中見證了佛萊堡自由精神的珍貴!

在美茵茲我們和幾位大師級心理學家一起參加了萊茵河郵輪浪漫之旅, 一字排開,全都是知覺心理學教科書的經典! 包括Lothar Spillmann, Ken Nakayama,John S. Werner, Rudiger von der Heydt,同行還有來自台灣的葉素玲(台大理學院院長、心理學系教授)、李金玲(中國醫藥大學教授)、許儷絹(中國醫藥大學教授)。其中,Ken Nakayama是Vision Sciences Society(VSS)創辦人,在視覺搜尋與注意力研究、視覺失認症、立體視覺研究的先驅者;John S. Werner是Journal of Vision主編,在視覺老化、色彩知覺光感受器功能的發展與退化、晶狀體與黃斑色素研究都有卓著貢獻;Rudiger von der Heydt最有名的是傳承Hubel & Wiesel靈長類視覺皮質研究,用以探討形狀與邊界知覺、邊界歸屬神經元、圖形-背景分離等知覺神經基礎。

在浪漫的郵輪上,悠閒欣賞萊茵河兩岸的秀麗風光,沿途古堡林立,發人歷史的省思;沐浴在燦爛陽光與徐徐微風中,聆聽大師們分享人生旅程與趣聞。如此難得的因緣際會,人生能有幾回?!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