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發展心理學:“看見”兒童心智發展實務經驗

最後更新日期 : 2024-03-23

發展心理學:看見兒童心智發展實務經驗

撰稿:1018065 心理三 侯琮崴

指導教師:徐文鈺老師

    此報告為10/28擔任台中市政府心理健康週的園遊會志工之心得及感想,當天我是負責下午場次的,即便剛用完餐,許多小孩仍非常有精神。以下是我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現象:

  • 使用工具及模仿 課本P.192

大約7歲以上的小朋友已經學會如何透過「擠壓白膠」的方式進行黏貼,因此其餘年齡較小的小孩我會將白膠先倒在紙上供他們自行運用。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對白膠的黏稠感相當不適應。有的嘗試用手塗抹、有的直接塗在材料背面,不過我發現一位5歲的小男孩使用樹枝作為塗白膠的媒介,避免讓手沾上白膠的黏膩感,看到此景象的我十分驚訝,即使在沒有人教導下,也有自行開發新的處理機制的能力。後來的小朋友們看到前面的例子也跟著藉由樹枝塗抹,透過模仿學習,亦不必擔心弄髒雙手。

  • 構圖對稱性及顏色敏感度 P.147

我觀察5歲以上的小孩在構圖上已有基本的構圖能力。例如五官的對稱性還是在選擇媒材上(顏色、大小或形狀需相似)可見小孩對圖形有一定程度的概念,並可以將腦中的想像實現在作品。另外,相較於顏色黯淡的枯枝落葉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十分喜愛五彩繽紛的花瓣,可能是不常見的顏色及形狀較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或者是鮮豔的顏色對他們而言是比較適合,不過此現象似乎在大概7歲小朋友以下居多,年紀較大的孩子傾向於整體架構,顏色勻稱較為重要,不像年齡較小的小孩一昧選擇鮮明的材料創作。

  • 家長陪同 維高斯基理論 P.201~203

每位小朋友在做勞作的情形皆不同,有些獨立作業、有些需要志工的協助、有些則跟家長一起製作。這些現象可以用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理論中的最近發展區與鷹架支持區。舉最近發展區為例,當我觀察到小朋友在選擇材料上有點不知所措時,我會拿一些花瓣,試圖提供一些方向讓他們參考,有了簡單的提示後也順利地完成作品。關於鷹架支持區,我認為有獨自完成能力的小孩都也歷經過許多協助,如父母的支持、學校老師的教導,使小孩接觸更高層次的思維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我也想稱讚願意跟小孩一同完成的家長們,他們有耐心地詢問孩子們的意見,並提供實質性建議,一步一步將天馬行空的想法變成藝術品。有了父母的陪伴下,小朋友們也能更放心地揮灑創意,我想對兒童未來的發展有極大的幫助,因為他知道背後有人在支持他們自身的信念,使他們擁有面對困境的能力。

  • 跨國語言

在服務的對象中,有一個家庭是來自香港的,他們主要是以英文溝通,不過在寫名字的時候,小女孩轉頭問媽媽:「這裡是撇inside還是撇outside?」,還有年紀的部分她是想寫中文的「伍」卻忘記了一部分。這個景象讓我印象深刻,雖然有著文化上的差異,但只要是雙方可以互相理解的都是語言的一種。

最後我想感謝老師提供寶貴的機會讓我們擔任志工,跟小孩有更近距離的接觸,更能貼近上課所學的理論,也發現理論與現實的不同。這樣的經驗是在課堂中無法獲取的,我認為心理學既注重理論,同時實務經歷亦不可或缺。

活動照片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