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系友分享】臨床心理師國考榜首:受傷的運動員,成功的心理人

最後更新日期 : 2024-03-26

臨床心理師國考榜首:受傷的運動員,成功的心理人

撰文:陳筠潔 中山醫大臨床心理學碩士班

  1. 前言

    簡單介紹一下我的就學經歷,我過去是一位運動員,曾經以為我會當個體育老師或是運動防護員,但在高二那年左腳骨折成為轉捩點,當我知道我無法以體育成績順利進入心儀的大學時,我跟教練討論想要備考學測,因此開啟學校上課、訓練與補習的三點一線的一年生活,然大學就讀的是輔大的運管專業,並非心理本科系,在大四對未來的迷茫時,因緣際會下瞭解到臨心研究所的考試管道,本來就對心理有興趣的我,就毅然決然花半年的時間準備研究所的考試,有時會對於自己不是心理本科的感到不自信,但過程遇到的夥伴們會讓我慢慢感受到我也是心理人了。

  1. 備考時間規劃

    在正式進入備考戰鬥前,瀏覽了許多前輩的國考心得文章,可以從中了解整體國考樣貌,以及需要準備哪些書籍、該怎麼準備筆記以及自己需要花多久時間去準備。由於國考時間在七月,我自己是從3月初開始準備,離正式考試還有4-5個月的時間,我有充裕的時間進行地毯式閱讀,這也是我過去準備大型考試的習慣及最能讓我安心的讀書方法,把基底建立好,尤其對我來說很重要的是在腦中建立書本或筆記的圖像記憶,之後在寫考題相對來說比較不費力,也能在腦中迅速的找到答案在哪裡。此外,我從小就有寫手帳的習慣,這可以使我監督自己的每日工作進度與目標,但是備考過程不會只有讀書,常常會有額外的事情需要去做,因此一定要保持彈性,一邊調整與修正。然而,由於每個人讀書方式和擁有的時間不同,我的讀書方法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所以如前所述多看看心得文,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是最重要的。以下是我的準備方法:

    首先,我把六科的前三年考古題進行分類以了解出題的難度與方向(單純的分類而已,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寫會很打擊自己讀書的信心),有了大至的雛形後,就可以開始啃書啦!!

   根據研究,精緻性複誦比較有利我們的長期記憶,所以需要將每本書的內容整理成相對有架構且有利記憶的筆記;我一本書是抓二至三個禮拜整理成筆記,但我的神經心理學、心理衡鑑大全、諮商等是之前在校修課時就有整理過電子筆記,重新整理起來就會比較快,而除了整理筆記外,同時也將先前已經分類過的考題,放置對應的內容底下,以利之後複習時可以在做過一遍考題;完成所有書籍的閱讀差不多五月底,正好進入刷選擇題以及撰寫申論題的階段。

   此外,我也幸運的有一個很棒的讀書會,一起討論考題,可是如果沒有讀書會的同學也不用擔心,因為不是每個人都習慣跟別人一起閱讀;寫選擇題不免於要把選擇題的每一個選項的對與錯弄清楚,而申論題大概是大家都苦惱的部分,範圍很廣泛,且基本上是不可能重複的,因此我的方法是類似的題型會有一個大至的撰寫架構,譬如看到個案概念化可以馬上列出自己的架構,如此能在正式考試時減少許多時間去編排,且也能做為定錨提醒自己該如何去填答。

   最後,身為心理人一定都會知道的 Ebbinghaus遺忘曲線,所以需要有計畫的複習筆記和考題;但是!! 我們要閱讀的內容真的很多,時間其實並不夠用,我自己在最後只挑選變態心理學、DSM-5和比較不熟的科目進行複習,以及重複的刷選擇題,尤其是近三年的考題,我大概各自刷了三遍。總而言之,準備考試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時間是把選擇題的分數提高,訓練自己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進行知識的提取與運用,這就相當仰賴前期的知識建構了,而申論題雖然廣泛,但在準備的過程也一邊在建立你對於申論的基礎,在有基礎的情況下,發揮創意去延伸申論題的答案就容易許多。

  1. 備考心態與適時的放鬆

    在備考過程和面對著未知的未來,焦慮是必然,尤其是現在國考改成一年一次,不想再多準備一年的信念,我給自己的壓力更大了,因此這個過程中再度體會自我照顧、自我信任和社會支持的重要性。我是容易焦慮的性格,但如同白熊效應,越告訴自己不要焦慮我越容易焦慮,因此我除了備考的最後一個月外,其餘時間都有保持運動、跟同學聊聊天、有時也會讓自己出門走走,適時的休息放鬆,尤其我覺察到當天狀況不佳時;另外,考前我也花一點時間與自己相處,將焦慮的感受重新定義成我對考試的興奮(來自同學給我的靈感),這使我在考試當天心情相當的穩定,也有助於讓思慮清晰寫考古題的時候一開始很挫折,只要把錯的地方弄懂就好,錯一次就再訂正一次,我自己會把錯兩次以上的知識點寫成便條紙貼在書桌前,最後會發現自己有在慢慢進步。

 

 

一張含有 人員, 服裝, 微笑, 室內 的圖片自動產生的描述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足部穿著, 花 的圖片自動產生的描述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