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認知神經科學— 看你的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

最後更新日期 : 2022-08-11

撰文: 田意民 助理教授

「你念什麼系?」

「心理學系」

「心理系喔!那你一定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囉?」

 

真是一句話惹惱心理系!

當你決定要念心理學系的時候,可能常常就有人拿這個問題來騷擾你。講得更精確一些,這其實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問題,而是一種「揶揄」,是人際互動的一種表達方式。

不過,真正的心理學家沒有那麼愛生氣。這個玩笑話的背後,其實反映出一般人對於心理學系的刻板印象。但他們至少知道「心理學是一門用來了解人的學問」,這已經不錯了! 他們可能也想知道心理學家怎麼做到的,可是又很怕自己一下子就被看穿,於是在這種矛盾又焦慮的情緒下,選擇用揶揄的方式來回應。

心理學家可以運用「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來了解人的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認知心理學基本上是把人比擬成一部電腦,這部電腦可以接收輸入的訊息,選擇性的處理部分訊息,經過多層次的加工處理,計算出對外界的因應方式,這些處理的過程也會在記憶體儲存成副本,以便將來在類似的情境中快速反應。

要想了解「人」這部電腦,認知心理學家想出很多的作業,並且透過測量來推論這個系統的特性。例如,運用電腦螢幕呈現幾個中文字的組合(香蕉、由皮、山竹、囊蓆…),讓受試者判斷是不是一個合法的詞彙,這叫做「詞彙判斷作業」。從受試者的反應,心理學家不但可以知道他的詞彙能力(正確率),還可以知道:對越熟悉的詞彙,他的反應會越快(反應時間: 香蕉 < 山竹),這就反映出語義概念記憶的特性。所以人的腦子裡面,儲存的東西是有規則的,心理學家可以設計很多種實驗,把這些規則弄清楚。

中山醫心理系有兩個發展重點特色: 臨床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其中,認知神經科學主要在探討: 人類的認知系統背後,神經系統到底如何完成這樣的運作?也就是「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又是怎麼想的?」。

認知神經科學是一個跨領域整合的知識,結合了神經科學、醫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等域,會應用到許多先進的儀器,包括fMRI、EEG/ERP、眼動儀、TMS…。這就是中山醫心理系的特色,我們在醫學大學裡面,除了心理系之外,還有醫學系、醫資系、醫影系、生醫系、語聽系、視光系…等,跨院系的師資、課程、儀器技術等資源整合成「認知神經科學學程」,給學生最好的訓練。

認知神經科學的核心課程包括: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心理學、EEG/ERP腦波實驗,其他當然還有許多跨系的選修課。EEG/ERP腦波實驗是特色選修課,可以使用昂貴的儀器,也可以學到複雜專業的研究技術。

你知道衝動型暴力殺人犯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嗎?田老師曾經運用腦波工具測量他們的抑制功能,結果發現在250毫秒(1/4秒)就出現差異! 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小小的差異、人生大不同啊! 我們也可以把類似的研究技術應用在憂鬱症、注意力不足與過動、語言處理、情緒辨識…等各式各樣的研究主題。

EEG/ERP腦波測量是一種安全、非侵入式的記錄方式,實驗前的準備將導電膠塗抹於頭皮與電極之間,以便測量心智活動時的神經放電。經放大器放大數百倍後,再進行一系列的資料分析,最後我們可以比較不同的心智活動所對應的腦波成分。腦波的時間解析度可以精確到毫秒(ms),足以掌握到瞬息萬變的心智活動。

歡迎喜歡心理學的同學,加入中山醫心理學系,好好學習這些理論、方法、技術,可以成為心理學知識的開發者,或者成為心理專業的助人者,透過心理學來改善我們的生活。

實驗前準備,塗抹導電膠、連結電極。

腦波放大器。測量電極電阻。

測量原始波形。 腦波成分。統計結果圖。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