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生分享】出席第33屆國際心理學大會心得:讓我成為更專業更好的心理師

最後更新日期 : 2024-08-28

出席第33屆國際心理學大會心得:讓我成為更專業更好的心理師

撰稿:呂奕瑩 中山醫學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班

113年08月01日

會議名稱:第 33 屆國際心理學大會 3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發表論文題目:初探依戀傾向與創傷後壓力症狀及問題酒精使用行為的關聯性:社會認知的角色

Social cognition deficit medi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secure attachment and PTSS

 

  • 參加會議經過

甲、壁報發表

        第一次參與如此大型的國際學術會議,這次的經驗令我收穫良多,不僅增廣了我對學術的專業知識,也透過壁報學術交流讓我有更多的想法。在出發前往參與這次國際會議之前,先與指導教授做好發表、解釋研究目的與結果的練習。並且將內容熟記,為的就是可以流暢、自信地向每一位參與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一開始初入會議的殿堂時,我不免地帶有緊張忐忑的心情。為了緩和自己的緊張情緒,先是作為一位參與者,觀察其他與會者如何進行壁報發表、學習不同的專業領域,以及勇於提出問題進行交流。

        當我進行我的壁報發表時,有與會者前來參閱壁報,便會主動前往詢問是否有問題想要進行討論。在這期間,有多位學者提供我寶貴的建議與學習經驗。例如:一位日本學者詢問了「創傷後壓力症狀」的定義及研究的構想;兩位中國學者詢問了「不安全依戀傾向(Insecurity attachment)」的定義,以及建議我可以將該變項加以拆解進行分析;一位美國學者詢問了資料分析的方式;一位中國學者提供我未來想要進行論文發表的建議。這些建議可以引發我對變項之間的關係有不同的見解;讓我在後續回國後與指導教授有更多的討論空間;也讓我經驗到不同學習脈絡下的學者對名詞定義與統計分析方式的不同想法。

    乙、會議課程參與

       在會議期間,同時也有多場講座、課程的場次。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國學者針對現今心理專業領域的前景展望與風險評估。在我的印象中,西方國家對於心理專業領域的發展更早,大眾接受度也更高。所以與台灣心理領域發展不同的是,他們更重視心理師在執業中的成就、自我價值。例如:工作壓力、情感支持、組織合作與管理等層面。

       這項議題引發我思考:作為一名專業的心理師,我的價值是什麼、與個案工作時我的成長是什麼、我的角色定位在哪裡?這些都讓我對心理專業工作有更宏偉的見解。也能讓我未來在工作與自我價值感當中找到平衡。

 

  • 與會心得

       經過這次的壁報發表,讓我了解到做研究的不易,同時也感受到發表自己研究成果的感動。研究進行的所有阻礙都成為發表的果實,也透過與學者的討論讓我看到更多研究構想的可能。除了學習以外也覺察自己對國際學術期刊的論文投稿了解不足,經過交流後,也激發我的動力,往更高的目標前進。

        透過參與會議期間的講座、課程,我接觸到許多新的心理學專業知識,例如:正念療法療效、認知行為新觀點的應用等。立基於學校學習的基礎上,讓我對心理學理論的知識更加豐富。除此之外,也讓我對理論用於臨床心理學上有更不一樣的了解。

        在這次的國際心理學年會中,我看到了許多學者對於心理學領域發展的努力,也看到對人類生活福祉的重視,更重要的是,也強調心理學家在促進人類福祉的同時,也要從工作中獲得成長的重要性。參與這次會議引發我許多省思。不僅僅是在學術研究上的進步,也能讓我成為更專業更好的心理師。參與這場盛大的國際型會議令我收益良多。

 

     

參與會議識別證                               發表壁報 

 

     

與學者交流                              主題講座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