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駕馭壓力,跨越壓力「劫」

最後更新日期 : 2022-08-12

撰稿: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 彭秀玲 副教授

 

  你有壓力嗎?

  這個問題高喊「有」肯定比回答「沒有」多,大家多數同意壓力無處不在,只是隨著年歲漸長,壓力以不同的樣態出現。小時候總想著長大了,就不會有功課壓力,不會有父母罵,也不會怕隔壁小明的欺負,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國中總想著考完高中吧!高中總想著考完大學吧!大學總想著等找到工作吧!結婚以後吧!賺大錢以後吧!……每每想著,似乎總是期待未來無憂無慮、無壓無懼,卻總是遙遙無期;於是人生一個個的階段,不管好事、壞事似乎都在經歷一次又一次壓力的洗鍊!

 

 

圖片來自https://www.cosmopolitan.com.hk/cosmobody/how-to-resist-and-reduce-pressure;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9-06-13/259268

 

  壓力究竟是什麼?是阻力還是助力?為何有人可以與壓力和平共處,有人卻因壓力衍伸各式問題。

  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定義,壓力是指為了因應環境的變化,身體為了做出調整,而在身體、心靈或情緒上產生的反應。一般人提起壓力都會直接連結負面的觀感,經常性與長時間的壓力容易引起心血管、腸胃道、心理或精神疾病,也會造成免疫力失調影響健康。學者指出壓力會產生種種不良的影響:1、造成威脅性;2、造成失落感;3、因投入個人或社會資源,卻效果不佳,面臨著資源重整,而感受到壓力。

 

 

圖片來自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17/11/pressure.html

 

  有人將壓力視為不可避免的劫數,選擇躲在安全區或視若無睹,任憑精疲力竭,或消極面對自顧唉聲嘆氣,甚或求神問卜,祈求改運,這種「劫數觀」是把壓力看作一無是處,似乎人生最好沒有壓力!然而我們隨時隨處卻可聽到另一種說法:學生沒有壓力不會進步,孩子不打不成器,員工不逼業績不會出來。似乎又不斷陳述著「壓力是可以承受的,壓力可以造就英雄!」這兩個觀點孰是孰非?

  其實,壓力不全然是負面的,適當的壓力是必須的,你如何看待壓力,將決定壓力如何影響你。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彭秀玲副教授長期從事壓力的研究,她指出:即將或正在面對的壓力容易令人感受高度威脅,也容易情緒低落、放棄一切;壓力過了,則容易被輕描淡寫,降低壓力的嚴重性與威脅性。由此看來,似乎壓力過了就不是那麼可怕了,未曾面對的想像的壓力才是威脅的來源,如何對壓力有真實的瞭解,不要流於想像而誇大了威脅,善用資源,維持適度的壓力,發揮潛力,就成為因應壓力的不二法門。

  因此,我們主觀上如何解釋和看待壓力,才是壓力載舟或覆舟的關鍵。依心理學的觀點,壓力會影響個人的表現,研究顯示:壓力與表現成效呈現倒U字型的關係,壓力太小或太大都無法有最好的表現,適度的壓力與焦慮對人是有益的,此外,因為壓力的強度是由主觀和客觀因素交互作用所造成,所以每一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壓力水平。如附圖所示「壓力-成效曲線」,壓力(或挑戰)太小將無法引起鬥志或決心,於是表現的成效不高;適度的壓力可以提升成效,這就是俗話說的「遇強則強,遇弱則弱」;反之,如果壓力太高,就會讓個體疲於奔命無法應付,導致成效降低,甚至表現失常。某些學生在大型考試中表現失常就是很好的例子(圖)。

 

 

  對壓力的承受度就像肌力訓練一樣,可以藉由練習增加心理的強度以便因應壓力挑戰,常用的方法例如學生的模擬考或是演員正式演出前的踩徘,都是在安排好的壓力情境中多次練習,在這些練習中,讓個體一次次地感受即將來臨的壓力及其所造成的生理及心理變化,例如心跳加快情緒緊張等。經過多次訓練之後,當壓力真實到來時,自己的身心狀況已經適應了,就不會臨陣失常。心理學系何應瑞教授更進一步指出,壓力會導致交感神經活性增加,提高血液中腎上腺素及壓力賀爾蒙(皮質類固醇)的濃度。短期或急性的壓力所誘發的上述變化會提高個體的心跳與呼吸速率並增加肌肉爆發力,以便因應壓力源;但是長期的壓力不僅將身體的資源耗盡,也會抑制免疫系統的功能,導致出現口腔潰瘍、胃潰瘍或容易遭受微生物感染而生病。因此妥善因應壓力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方法。

  正向面對壓力的方法除了上述的漸進練習增加心理強度之外,也可以利用一些妙招降低壓力下的生理心理反應,例如:深呼吸、聽音樂、運動、看書、畫畫、看電影等,這些方法可以讓自己從壓力情境中抽離,為自己騰出一點空間,待身心充電或和緩之後,再去面對壓力源。

  在壓力沒有坐大前,壓力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不錯的朋友,它可以激發創造力、勇氣、產生生龍活虎的感覺,也可以警惕自己行事為人,糾正錯誤、改變壞習慣、護衛重要價值。但是若面對壓力就橫衝直撞,這時壓力是難以處理的,如果放慢一點,壓力雖不會消失,卻會以另一種不混亂、不亂纏的姿態出現。

  因此壓力是「劫」?還是朋友?我們該戰還是該逃?該強迫給予還是手下留情?全視我們面對壓力的態度而定,如果你正視它、處理它,不忌不憚,事前做好評估,並善用資源,它可以是生命的推進器,成為你的好幫手如果,漠視它,或恐懼它的到來,它就可能偷襲你,成為健康的隱形殺手。